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芙蓉出碧水 十里稻花香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芙蓉出碧水 十里稻花香

来源:马上新闻2021-04-30 14: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芙蓉出碧水 十里稻花香

鸟瞰陈家村

  谷雨时节,走入马鞍山市雨山区陈家村圩区,眼前豁然开朗,绿浪翻滚、沁人心脾的成片小麦、油菜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

  陈家村俗称陈家圩。圩子的西边是浩浩荡荡的长江,东边是弯弯曲曲的乙字河,北边是静静流淌的采石河……水是圩区的主宰,对于“不缺水”的陈家村来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祸福的根由。起初,这里只是长江东岸的一个芦苇小沙洲,江北无为、含山等地的渔民随鱼汛而来,他们筑堤垦荒,定而居之,逐渐形成了村落。后来,陈家村的莲藕、鱼蟹一度名声在外。但是,沙场遍地、洪水肆虐,让陈家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年青一代纷纷外流。

  现如今,随着长江岸线生态环境整治的强力推进,村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芙蓉出碧水,十里稻花香,依托既有的水、田资源,陈家村开启了生态价值转化之路。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芙蓉出碧水 十里稻花香

长江大桥穿村而过

  生态兴,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碧水蓝天,微风拂柳,站在陈家圩大堤上,极目远眺,马鞍山长江大桥如长虹卧波,目光收回,脚下长江岸线如绿色丝带铺展开来。

  “别看现在陈家圩草青树绿,风景如画,但两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年过八旬的老教师张宏友并不是陈家村人,但从这里走上三尺讲台的他却发自肺腑地将陈家村视为“故乡”,即便现在已经随子女搬进了市区,只要一有空他还是会回到陈家村走走看看。陈家圩的过去一度让张宏友“心痛”:4000多米的长江岸线,被24家非法码头和6家船舶制造企业占领,泛黄的岸滩、飞扬的尘土、刺耳的噪音,就连河道和江滩也都受到了破坏。让张老欣慰的是,陈家圩的伤痛没有被忽视,在长江岸线的强力整治中,陈家圩内的24家非法码头和6家船舶制造企业被成功取缔拆除,沿线江堤实现全面复绿。

  与此同时,在市、区、街道等多方支持下,陈家村修公路、改厕所、清垃圾,也从里到外、从点到面得到了巨大的改造,实现了人居环境的大提升。一座座白墙青瓦的民宅掩映在青翠中,透出一股安详、静谧的气息,仿佛一幅乡村水墨画;平坦开阔的水泥村道上,分类垃圾桶摆放整齐,路旁的绿化树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在点缀着鲜花绿植的美丽庭院前,村民种植的几垄小菜园生机盎然,翠绿欲滴……晚饭后,村民汪邦乾总喜欢在村子里走一圈散散步,他说,现在走在村里,感觉就像逛公园一样。

  24个非法码头其中一个就是村民秦立军经营的。“原先也没有人说不能开码头,大家就一窝蜂地办起来了。”响应号召拆除码头后,秦立军在距离陈家圩大埂不远处建设了陈家村农业生态园,现在,一到周末,生态园的游客基本上爆满。“陈家村离市区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走上生态农业致富路的秦立军压力小了很多,人也变年轻了。

  “你看,土里的这些白色的东西就是水蛭的卵茧,再过个把星期,应该就可以孵出水蛭幼苗了。”从陕西到马鞍山,从食品加工到水蛭养殖,50多岁的邓文书在陈家村开始了人生的“二次创业”,他说,背井离乡来这儿扎根,主要是因为马鞍山的生态好,陈家村的水质好,适合水蛭生长。现如今,十分看好水蛭产业发展前景的邓文书每天热火朝天地忙着修池建塘。一年打基础,两年有起色,邓文书憧憬着10月收获的喜悦。

  像邓文书一样,草莓种植户耿晓文也是“慕名而来”,扎根陈家圩种植草莓、火龙果等。“陈家圩自然条件好,交通方便,适合草莓种植、运输,而且,也便于市民来采摘。”在耿晓文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吃惯了她家草莓的“老客户”。听说她家草莓已经开始在陈家圩种植了,不少人早早就预定了“采摘体验”。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芙蓉出碧水 十里稻花香

“荷花经济”成为农户增收的新引擎

  莲藕肥,开启生态发展序幕

  如果说长江岸线的生态整治奠定了陈家圩生态转型基础的话,那么,莲藕产业的蓬勃发展则开启了陈家圩生态发展的序幕。

  出门是水,出村是圩,坐落于长江之畔的陈家村四面环水,水域面积近2000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陈家村的莲藕、鱼蟹曾声名在外。对此,张宏文老人有深刻的体会:菱角以两角扁大、壳薄肉肥红菱角为盛,享誉大江南北;莲藕亦以肥白香嫩诱人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期间解人饥饱度过荒年。老人说,陈家圩的莲藕不但解决本地村民饥荒,还供应原黄山公社其他大队如银塘、前进、同心、金山、尚甸等几个山区大队民众饥荒之需。

  在种植莲藕三十多年的“莲藕种植大户”喻兴龙的记忆里,房前屋后的荷花莲藕是一直都有存在的,水面种植和养殖也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技能。靠着种植莲藕,喻兴龙养活了一大家子,并且在村里率先富了起来。在老喻等示范户的带动下,陈家村的莲藕、莲子种植产业发展迅速,截至目前,种植水面接近1000亩,每亩莲藕、莲子收入近万元,“荷花经济”俨然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栽得连片藕,自有游人来,陈家村的“荷叶田田”吸引了众多游客。陈家村的两委班子也琢磨起了发展莲藕休闲旅游农业的“文章”。在陈家村村党委书记徐先斌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一罐来自“江苏金湖”的莲藕汁。这是市、区组织党员干部到江苏金湖县考察学习时,对方提供的招待产品,徐先斌舍不得喝收藏了起来。“莲藕分九孔和七孔两种,九孔莲藕细而长、脆嫩香甜,七孔藕则短而且粗,产量很高。陈家圩传统的莲藕就是更美味的九孔莲藕。”徐先斌介绍说,一直以来,陈家圩的村民就是单纯地卖鲜莲藕、鲜莲子,经济效益有限。“但如果发展莲藕、莲子深加工,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人就业的问题,而且可以提升莲藕产业经济价值,增加村民以及村集体收入”。

  结合正在规划中的滨江田园综合体建设,徐先斌透露,陈家村计划利用水面优质资源,发展水产(螃蟹、龟鳖、黑鱼)养殖,进一步丰富荷花种植品种,延伸莲藕产业链,振兴乡村休闲观光产业,让水面养殖种植真正地实现“落地生金”,带动乡村振兴。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芙蓉出碧水 十里稻花香

陈家村一角

  稻花香,品好质优“粮满仓”

  “现在哪有年轻人种田呢,早就都不种了!”87岁的老人贾金宝站在房前的院子里望着远处的自家稻田,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曾经,贾金宝就是靠着拾掇家里的6亩田养活了一家子。可是,儿女们成家立业后都纷纷搬进了城里,没有一个“继承”他的锄头。前几年,老人还能靠着“家长权威”将子女们喊回来帮忙,可是,当下,子女们每天都要接送孙子、孙女上学、放学,干脆理直气壮地“没收”了老人的锄头。“以前,靠着种植水稻、油菜等,还能解决一家人的饭碗问题,现在呢?外面到处都是挣钱的机会,谁还愿意吃种田的苦呢?何况,种田本来就不赚钱!”贾金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风调雨顺、照料得当,水稻亩产也就在1200斤左右,以每斤价格在1.2元算,刨去种植成本,几乎没有什么收益。

  “要不是就在家门口上班,种亩把田打发一下空余时间,也满足一下自家吃粮需求,否则哪有我这个年纪的人种田呢!”46岁的徐先弟家有三亩多田,除了那块位置偏远的水田留着自己种以外,其他的都租了出去,平均一亩每年流转费1200元。徐先弟说,儿子今年23岁了,目前在开发区一家企业上班,陈家村80后、90后压根就不知道田是怎么种的。

  “种普通水稻确实不赚钱。种植水稻的出路,就是要种植优质水稻,发展全产业链经营,走品牌化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优粮优产、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徐先斌说,以前水稻最低保护价较高,农民大多种植普通稻谷,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少,现在,随着国家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普通水稻种植收益下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而优质稻粮产量高、价格好,每亩纯收益就比较可观。徐先斌说,想要提高水稻附加值,还必须构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实现优质优价,满足居民营养健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对此深有研究的徐先斌介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来,全国各地十分重视优质水稻产业发展,涌现出吉林大米、广西香米、江苏“苏米”等一批品牌大米,有效带动了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促进农民增收。“陈家圩有良田4000来亩,如果整理集中种植优质水稻,效益应该还是相当可观的。”徐先斌透露,为了更好地进行优质水稻田的改造,陈家村计划将村民手中的田地进行集中流转、集中整理和集中出租。“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25个自然村土地的摸底工作,也征求了全体村民意见。”徐先斌说,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村民们对此都很支持和期待。

  “村民的支持是我们的底气,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徐先斌和村两委班子不敢懈怠,他们立志要带领4000村民发展生态米油、绿色菱藕、休闲农旅三大产业,共同打造产业引领、生态宜居、农民富裕的水韵陈家村。

  (陈峰 张令琪 余萍 邵纪明 张梦婷 何玲玲)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飞阅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

  • 全新庐山站正式建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统医药国际合作,我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对相关国家的1300名中医药人才进行专项培训,共促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承。
2024-12-10 09:56
12月6日至8日,以这座小城命名的腾冲科学家论坛,吸引了包括120位国内外院士、59位大学校长在内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齐聚一堂。
2024-12-09 10:11
数据要素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应用深度持续深化,不知不觉间,数据要素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2024-12-09 10:10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
2024-12-09 10:08
12月7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新版路线图认为,CCUS技术将不只是大规模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关键技术,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技术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
2024-12-09 10:02
随着504比特真机即将接入“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并对外服务,该平台将实现算力规模和算力类型双重升级。“面向未来,我们将加快推动量子计算实用化和商用化进程,为这一颠覆性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2024-12-09 09:57
“中华环保联合会围绕实现国家环境与发展目标、维护公众和社会环境权益,搭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沟通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室主任姚瑞华说,接下来,我们还应加强科技支撑,提高认识海洋、保护海洋能力。
2024-12-09 09:58
目前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保险产品较少,部分保险公司正在进行相关专属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探索。
2024-12-06 10:18
新昌县副县长王丽英介绍,当地引导本地企业进入机器人产业蓝海,同时招引一批优质机器人企业落地发展,抢先发力机器人产业链,新兴产业“生根发芽”,近两年研发费用达12亿元。
2024-12-06 10:17
“大雪节气时,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此时自然界阴气极盛,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气转盛而潜藏于内。
2024-12-06 10:17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转化?如何克服这一普遍性难题?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在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应用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成立了技术转移研究院,通过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2024-12-06 05:05
加载更多